第14章 四问群臣(1 / 3)

好梦在长安 河中枯古 2093 字 2023-12-14

李佑被捞上来的时候只剩下了一口气,整个人湿漉漉的躺在地上,昏迷不醒。高士廉强硬的要将其移交大理寺,也不等太医署的人来,阴妃不准,可一句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便强硬的要将李佑带下去。

阴妃苦求高士廉,希望他能李佑醒过来再做定夺,可高士廉不准,继续命令着侍卫将李佑抬着去大理寺,阴妃心一狠,直接抽出了侍卫的宝剑,护在李佑身前,哭嚷着怒声道:“来啊,反正我也活不下去了,我早就该死了,你们要杀我的儿子,就先杀了我,不就是一死么?我十几年前就该死了。”

碍于阴妃的身份,一时间无人敢靠近。

就在众人僵持不下,高士廉准备叫宫女将阴妃强行拉走时,一个浑厚的男声传了过来:“国舅岂不知宗室之事,当交宗正寺,你叫大理寺,是不是有些不合适?莫非是另有私心?”

高士廉一愣,循声看去,来人正是御史大夫——萧瑀。

“萧大夫,皇家的家事好像不归御史台管吧?”

“你交宗正寺自然不归御史台所管,可我要是没听错,你要交的是大理寺啊,御史台自古便又清君侧,正朝纲之职,岂能看你滥用私刑?不要说是皇子,就是一介草民,我御史台也得管。”

高士廉见萧瑀如此,有些为难,思索之后,笑着说道:“萧大夫或许还不知道此子犯了什么罪吧。”

萧瑀不理,只是朝着身旁一众询问:“太医署的人呢?”

“在呢,下官在呢。”一个老头带着两个中年人从人群中挤了出来,然后对着萧瑀行礼道:“萧大夫,高长史。”

萧瑀摆了摆手说道:“先救人,不论什么罪,只有活着才能审。”然后又看向了高士廉说道:“你说对吧?长史大人?”

高士廉在贞观元年时本为宰相,后因为擅作主张,扣押黄门侍郎王珪的密奏而被贬安州刺史,后改迁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高士廉默许,但仍然靠近萧瑀,低声说道:“他可是妄言造反,辱骂上皇及皇上,你可得想清楚了,萧大人,我可是听说你接连得罪了房相,杜相,又刚刚得罪了温相。”

萧瑀微微吃惊,没想到这少年有这样的胆量,但他是萧瑀,若是畏惧了权势,又怎么会敢弹劾当朝几位宰相:“无论什么罪,也要有个章程,如果在这深宫之中都没了规矩,要天下人如何看?”

高士廉一僵,然后问道:“为什么要保他,一个庶子,还是一个弃子,能不能活下来都不一定。萧大人是当官当的太舒服了么?”

可萧瑀不听,依旧浩气凌然的说道:“我没有保他,我保的是朝廷的法度。”

高士廉不敌,拂袖离去。阴妃不停的谢谢着萧瑀,萧瑀只说道:“娘娘无须谢我,我此番话语并无私心。”

然后萧瑀便命宫人将李佑背回了阴妃的宫殿,然后再阴妃不解的目光中说道:“这才是我的私心。”说罢也不再言语,将李佑送回寝宫后,径直离去。

和上苑内的慌乱不同,中书省迎来了一份由礼部递来的折子,上面部族署名三十余,辞藻华丽,请求朝贡,并求加封中原皇帝为大可汗。

温彦博拿到这封奏折时,立马叫人请来了魏征和王珪两位宰相。

见众人到齐,温彦博也不客套,直奔主题,将折子递给了二人。二人看完后,皆是赞叹:“陛下之功业,可千秋万代。”

温彦博点点头,但依旧开口对着一旁的房玄龄和王珪说道:“四方夷族,今日尽伏,岂大可汗所累乎?”

王珪想了想,然后说到:“大可汗所主一方,何领四方蛮夷?由是不妥,温相以为如何?”

温彦博说道:“正因如此,才叫二位前来商议。”

众人思索之际,一旁的舍人杨文却开口说道:“我听闻燕王殿下出征之前,曾语陛下,要为陛下打下一个天可汗的名号,不如改大可汗为天可汗如何?”

三人相视之后,皆是点头房玄龄道:“游牧者敬日拜天,天谓之尊也;最高也,所主万物,甚好。”

于是商议过后,通知使臣,改大为天,使臣欣然应允,由于大与天相近,文书无需来回往返,只需加上一横便可。

三人在傍晚时分,便带着重新拟好的文书,进宫面圣。

此时的李世民在两仪殿内气的不轻,不停的甩着东西,无人敢进。三人在殿外站住了脚步,都是有些迟疑,但想到此乃喜事,说不定能缓和下皇上的愤怒,也就硬着头皮走上前去,叫使者通报一番。

太监胆战心惊的走进了两仪殿,看着把案牍砍的稀碎的李世民,颤颤巍巍的开口道:“陛.......陛下,中书令温彦博,侍中王珪,尚书左丞房玄龄求见。”

“不见,有事明日再说。”

太监吓得有些腿软,可还是强撑着一口气说道:“三位大人说......说是为陛下报喜来的、”

李世民沉默一阵,深吸了口气,说道:“你去把屏风放在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