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陛下,成就超越汉唐之盛世。”李清立刻铿锵有力的回答。
承辉帝满意的点点头,让李清回去休息了。
回家的路上,李清一直在复盘,发现没问题之后,这才松了一口气。
进入承辉十三年后,政坛上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令人眼缭乱。前一阵子达到了高、潮,谁能想的到,方颂没事,贾琏没事,宁克外放了。
真的是宁克的问题么?李清认为不是,宁克只是在一个不合适的时间,发生了三子被打的事件,并且处理不当。
这才给了李清回京的机会。如果当时宁克首先惩罚的是孩子,而不是去找内阁两位大佬理论,皇帝也不会拿他来给天下官绅做样子的。
真就是时也命也!
可以这么说,如今的承辉帝威望达到了巅峰,这个时候任何人想要阻挠皇帝的变法,结果一定好不了。
士绅们不是没闹过,两江的孙化贞,举起屠刀的时候,有半点手软么?
关键还是皇帝手下有能人,否则就当初太上皇还在的时候,李逆没准就得手了,实际上他也快得手了,只是没料到杀出个贾琏来。后来李逆又搞了一个引胡骑入关,当时都认为很难解决,又是贾琏带兵出征,杀的胡骑大败。
至于承辉帝是不是一个任君,做官的是最清楚的。承辉帝在位期间,连续出现官场腐败大案,最终也没杀几个人。
后来不也宽恕了李逆么?只是要他去北海呆着就好了,苦是苦一点,总比被惦记着要强,搞不好哪天军队就杀过去了。
东平王,西宁王,不也给他们机会么?南安郡王,北静郡王,不也在京城舒舒服服的过日子么?
如果这都不算仁君,哪里还有仁君呢?
现在有一个机会摆在面前,那就是摊丁入亩的政策,暂时没有人主动去提了,那就由我来提,错过这个机会,很难快速的坐稳三辅的位子。
回到家里的李清,看着留守的老仆,熟悉的一切,忍不住鼻子发酸:“又回来了!”
承辉帝给了三天的假期,李清却一刻都不愿意等,直接进书房,展开纸笔,奋笔疾书。
朝野上下本以为摊丁入亩的政策要耽搁一阵的,没曾想回京的李清,次日就上奏折,论证了此事的必要性。
奏折的开头,谈的是他在外做官的一些感受,明确的指出,丁口税的弊端,以及给了底层官吏上下其手的机会。所以,摊丁入亩,势在必行。不但要推行摊丁入亩,还要趁此机会,严查全国隐田的现象。如果说此前方颂丢出去的是原子弹,李清的奏折就是氢弹。
关键是李清在奏折里,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案例。哪里哪里的士绅谁谁谁,中举之前不过是个寒门,家中土地不过百亩,中举之后,短短数月,名下土地达到了数千亩。还有就是徭役制度的败坏,民间小吏利用手里这点权利,导致无数中下民户破产,并从中得利。这一类做法,就是在挖朝廷税收的根,短期看不出问题,长期注定导致大量中小民户破产,就是在官逼民反。
为啥说徭役制度败坏呢?很简单,正常的徭役,官府要提供粮食,干重活要让人吃饱的。现实时,徭役在民间可谓谈虎色变,官方该给的粮食,从来没有给够不说,有些该服徭役的人,钱就能让人代服徭役。现在的徭役,已经成为了基层管理牟利的手段。如何牟利,贪腐就不说了,官绅勾结,夺人田产,这都是普遍现象了。民间甚至有个说法,徭役徭役,十出七归。
所以,摊丁入亩之后,徭役也该纳入其中,以后要搞工程,官方钱雇佣人工干活,效率更高,基层官员从中做手脚的余地更小。底层小民,因为摊丁入亩,降低被欺压盘剥的程度。
李清在最后,还强调了,巡视组不能停,非但不能停,还要加大巡视密度,增加暗访人员。
以上种种,就是为了巩固陛下的变法成果,不能一阵风潮过去了,一切回归原样。吏治要常抓不懈!否则基层官吏,很容易走回老路,导致陛下变法的成果毁于一旦。
这种奏折的标题为《再议摊丁入亩》,实际上明眼人都看的很清楚,这就是李清个人对于施政纲领的一次阐述。
很多人看到这份奏折后,直接破口大骂:“李清老贼,一昧媚上,无耻之尤!”
当然了,这些人不敢当面骂,都是背后私下里骂。
承辉帝再次把李清的奏折放在了邸报上,同时还让《民生报》全文转载。
邸报传遍全国之后,各地基层官员私下里污言秽语不断,都是奔着李清去的。现在如果要搞奸臣选举,李清肯定排第一,贾琏都要输三分。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荒唐,方颂上奏折建议摊丁入亩的时候,全国官员一半都在喊打喊杀,没人为他说话,只有贾琏站出来吸引火力。等到贾琏被集火了,至少一小半官员给贾琏帮忙,尤其是年轻的官员。等到李清再提时,满朝文武,集体沉默,没人站出来公开反对了。
仔细想想也是,那些真是一心为国的大臣,怎么会反对摊丁入亩呢?这明明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至于那些内心反对的人,在经历了方颂与贾琏的风潮后,勇气全消,只敢在私下里咒骂。
这才是人性,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