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打个样(2 / 3)

一想也是啊,普通的百姓根本闹不起来,如果出事了,一定是地方士绅煽动的结果。地方士绅敢煽动百姓闹事,肯定有地方官府的默认。

“朕知道了,回头让内阁拟个条陈上邸报,昭告天下,以免届时有人说朕不教而诛。”对于这些只会趴在朝廷身上吸血的官绅,李元没一点好感,总不能因为他们闹事,反手处罚给自己挣钱的贾琏吧?至于说造反,朝廷养兵何用?

“陛下放心,地方上的士绅,煽动百姓闹事,躲在百姓身后的胆子很大,造反的胆子可没多少。”

有个问题是必须搞清楚的,那便是内阁代表了什么人的利益。

看上去,作为辅助皇帝执政的内阁,应该与皇帝的利益一致。

实际上呢,每个阁臣身后都有一批官员在支持,每个官员身后,都有一个家族,每个家族又有一批联系在一起的利益方。

皇帝和底层庶民之间,存在着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如同阴天的云层,遮住了大部分阳光。

食利阶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最终吞噬掉绝大多数本该属于国家的利益,导致底层庶民无法生存,揭竿而起。

大周是没法子解决这个问题的,至少温和改良是做不到的。

朝廷赈济灾民的钱,官员都敢贪掉绝大多数,这个国家基本就走到末期了。

从皇帝的角度看,有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姑息的,后果太严重了。

什么叫动摇国本?朝廷通过税收上来的钱,再向下分润给底层庶民,这个过程到底有多少钱落到实处,关系到国家的根基。

李元认可了贾琏的说法后,心安了许多。随即又拿出一份奏本,递给贾琏道:“看看这个。”

贾琏拿起看一眼,发现是岳齐上奏的全国军队改制的计划。

完成了京营的改制后,岳齐一直没有啥动作,现在突然拿出这么一个计划,可见他是有目的的,而且所图不小。

贾琏接过仔细看了看,大概明白了岳齐的意思。

按照京营的模式,对全国各省的驻军进行改制。这个计划看着不小,实际上也不小。

计划的主要内容,各省摒弃过去的军队模式,采用京营标准,编练一镇新军,取代过去的旧军。保留各省总兵一人,兼新军统制。

关键是编练新军的钱从哪里来,按照岳齐的意思,国库出一大半,地方出一小半。

岳齐还指出了,各省或军镇的旧有体系,军队缺编严重,存在普遍的严重的吃空饷现象。

一旦地方有事,军队往往无法起到护卫一方的作用,所以全国范围的军队改制,势在必行。

岳齐表示以前朝廷财政不好的时候,无法启动改制,如今财政健康,是时候进行改制了。

岳齐在计划里还说,要对全国各军镇驻军进行详细的调查,决定是否保留或裁撤。

贾琏看出来了,李元对这个计划很感兴趣,他是有通过军队改制,将天下的兵权彻底拿在手里的念头。同时也看到了岳齐希望通过改制,增加他个人在内阁的话语权的目的。巩固地位以及搞钱,应该是放在次要位置的。

“陛下,岳相的计划微臣不敢置喙,但是有几点微臣必须要说。”贾琏照例实话实说。

李元道:“先生请讲。”

“陛下是见过南洋新军的,按照南洋新军的标准,以底层每个士兵每月十个银元的军饷来计算,一万五千人的一个镇,每月军饷开支就是十五万,全年一百八十万元,算上军官呢,每个镇每年军饷二百万元。就这还没算士兵的伙食、装备。全国算下来呢?”

贾琏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算账。只要把账算清楚了,李元也就清醒了,然后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南洋新军三个镇,其中两个镇的日常开销是南洋事务衙门在养着。第三镇则是广东省养着的。广东有钱,所以养的起,其他省份呢?总不能全指望朝廷拨款吧?南洋三个镇是建立在南洋没有彻底安定的基础上,随时要派兵镇压地方的基础上,实际上第三镇就是巡抚标兵,并且采取的两个标的编制。即便如此,广东的财政压力也很大,每年需要截留市舶司的税款。”

算到这里,贾琏停下来了。

李元也在算一笔账,京营四镇,也是新军标准,加起来六万人马,每年的开支就不是一笔小数字。从拱卫京师的角度看,很有必要。但其他地方呢?真的有必要编练一个镇的新军么?

如果没必要,那么岳齐想干啥?如果岳齐不是阁臣,李元都怀疑他想造反了。

“呃,朕……。”李元结巴了,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按照现在的国内省份数量,不算新省、漠南、关外、高原,这也是十三个省。

以京营的标准,设各省一个镇的新军,加上京营等其他特别的军镇,至少二十个镇的新军。单算军饷,每年支出四千万元。

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经过承辉帝新政之后,达到了一亿五千万元的水平。如果按照岳齐的计划来,每年给军方的拨款,怎么也要七八千万元。这就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了。这是要逼疯户部的意思啊。

“陛下不必为难,让兵部和户部去打官司就是了。”贾琏笑眯眯的给李元出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