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灌酒~(1 / 3)

“《一次别离》柏林五十年难得一遇的金熊奖电影!”

“天才导演方冬升的最新力作,影院倾情力荐。”

“方冬升联手王祖弦,不一样的故事,一样精彩。”

经过一个多月的宣传和信息轰炸,《一次别离》终于上映。

中影集团联合珠影厂在京城搞了个“金熊特典·一次别离”的首映典礼。

现场邀请到不少的名人站台,当然,大部分都是中影集团请来的。

比如,张毅谋、陈凯戈、冯小钢,三大知名导演都发出了邀请。

老谋子没来,据说在紧张筹备自己的大作。

老谋子每次拍摄电影都会搞许多的噱头,当然,有些老谋子也不想。

但他的好兄弟总会精准把握住流量。

这不,新电影开拍,新画面对外放出的噱头是:

下一代某女郎,张毅谋导演紧随时代潮流,互联网选拔。

剧组为选出女主角,从网上报名,共搜罗了4万余名女孩。

每一次大规模挑选之后,剧组都进行“段落式”总结。

将候选人邀至京城,让导演张毅谋对她们进行小品试戏,从而将筛选范围逐步缩小。

一直到剧组即将开机,综合体验生活和各方面的考察后。

剧组最终拍板了一位从未上过银幕的女孩作为新一代的“谋女郎”。

这个事儿影响很大,老谋子算是大导演里开启互联网选角的先河。

当然,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大概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噱头大于实际。

但在当时现在这个阶段,确实不一般。

当从韩山平口中听到张毅谋在筹备新电影的时候,方冬升一愣。

旋即心里有些异样的情绪在漫延。

2000年是新世界的开端,但同时,老谋子今年将拍完成自己最后一部文艺片。

随即便一头扎进了商业片的浪潮里,几乎不再拍文艺片……

老谋子没空,小钢炮不愿意给自己添堵,这两人都没来。

陈大导倒是携带爱妻陈虹特意赶来。

大概是因为陈大导也觉得巨作《荆轲刺秦王》差点拍垮了北影厂,心里愧对韩山平,所以在弥补。当然,如果非要说这部电影不赚钱,那也不现实。

毕竞斥巨资建造的秦王宫的被开发出了许多赚钱的门路。

当然,盈利估计还要个几年………

除了导演,中影集团还邀请了许多电影公司、制片人,明星就更不用说了。

中影集团行业扛把子的地位,暴露无遗。

相对来说,珠影厂这边阵容就一般了。

导演里也就是方冬升比较熟悉的两位,乡土导演胡兵留,以及《漂亮妈妈》的导演孙洲。

再加上电影厂的一些制片主任、编剧等。

厂长老王自我安慰:

“客场作战,阵容不行也情有可原,有种来羊城……对面的港岛。”

想想还有银督机构的存在。

算了,那里我们也不是很熟………

“恭喜啊,最年轻的金熊奖导演,这份殊荣,全世界独一份。

这是荣誉,但同时这也是压力,年轻人,努力奋进才不枉大家伙对你的期盼。”

陈大导一袭裁剪得当的西装,夫人陈虹笑靥如花陪伴在旁。

坦白来说,陈大导这个人是有才华的,而且对于导演这个行业相当有研究。

当然,也仅限于导演这个职业。

当年陈大导拍摄《霸王别姬》拿到了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

某瓣评分一直到后世都是9.6。

那时候的陈大导可真是意气风发,觉得自己不可一世,整个人都飘了。

他想着趁热打铁。

陈大导说服了不看好《风月》的徐枫等人。

利用《霸王别姬》的班底拍摄了叶兆言的小说《花影》改编的电影《风月》。

他本来想再现《霸王别姬》的辉煌。

甚至以《霸王别姬》十倍的价格再请芦苇出山,给《风月》当编剧。

但是芦苇对该题材表示理解不了,再多的钱也不给创作。

没办法,陈大导便辗转找到了王忆安。

可是在合作的过程中,陈大导不断干预王忆安的创作。

据王忆安回忆,每次与陈大导争吵之后。

陈大导都会以一句“这是我的东西”结尾,王忆安也无可奈何。

之后在公开场合,王忆安表示与《风月》没有“贴肤”之感,不想承认《风月》是他当的编剧。从这件事中,果然验证了芦苇评论陈大导的一句话:

陈大导做导演可以,千万不能让他碰剧本。

《风月》成片之后,陈大导再次进军戛纳电影节,但是什么奖也没获得。

之后,《霸王别姬》的班底解散。

陈大导开始了二十多年的的“重回巅峰”的生涯……

他这人除了不能当编剧,还有一个“特点”:

好为人师!爹味重,爱说教!

怪不得黄小厨一见到阿瑟,就大书特书的表示他对陈大导的尊敬。

俩人在当“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