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建议,可以通过银督机构的关系,把故事背景放在港岛完成拍摄。”
相较于老王的激进,韩山平偏保守。
两人截然相反的态度,其实也不难理解。
韩山平的保守源于对体制规则的遵守和对行业整体风险的规避。
代表了主流影视行业的“稳进策略”。
老王的激进则源于地方电影制片厂在竞争中的生存焦虑和突破自身的渴望。
反映的是行业边缘力量的“冒险逻辑”。
这种分歧本质上是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电影产业中“政策合规性”与“生存独立性”长期博弈的缩影。“韩老总,港岛是什么垃圾桶嘛,什么风险的、不好处理的都丢到那边去?
不要总是做一些不利于团结的事儿嘛。”
听到韩山平动不动就把“银督机构”挂在嘴上,老王那叫一个气啊!
羊城、港岛明明就只隔着一条珠江河,怎么命运就截然不同?
羡慕银督!
“老王,话不能这么说,咱们既然有这个资源,又何必让方导去冒险呢?
是,方导在内地拍了这部电影,相关部门也不会拿他怎么样,但终究印象不好。
不过仔细想想,我们换个故事背景,换个地方拍摄,难道故事内核就变了。
这种东亚式的家庭价值观,在港岛拍摄最适合不过。
只要不影响作品的艺术性、表达欲,我们为什么要跟他们对着干呢?”
不愧是你啊老韩,三个问题,直接把老王干沉默了。
说得对,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
虽然文艺团体和某些媒体把方冬升划到了第六代导演的范畴。
但他没有第六代导演们的普遍存在的“叛逆”和“非主流”以及“轴劲”。
底线可控,相当灵活。
“行,那就还放在港岛拍摄,银督机构那边麻烦韩董剧中调配。
拍摄的班底……珠影厂我们合作那么多次也都用习惯了。
这次的合作就跟《一次别离》一样?”
提到《一次别离》房间里的两人眼前都一亮。
是啊,现在讨论这些有毛用?!
方冬升这次拿出的剧本一看就是冲奖用的,而且从剧本的内容来看……。
就是冲着戛纳去的!!
韩山平再次拿起剧本,摩挲着文本上的文字,缓缓道:
“从剧本来看,冬升这次拍的电影实际上是在质疑家庭。
家庭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细胞,而质疑的后面是什么呢?
是仍对家庭有更高的希望,家庭是普罗大众的情感寄托。
即使没有血缘关系……”
一旁的老王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指着剧本封面上的电影名,感性道:
“电影里那些角色,他们只是偷了一段别人的不要的亲情,偷了一点人间的温暖……”
电影,《小偷家族》。
亚洲有很多牛逼的导演,其中有两位在自己的喜欢的电影题材里不断深耕,颇有建树。
一位就是《小偷家族》的原导演,日本导演是枝裕和。
另一位则是泰国导演阿彼察邦。
前者的电影几乎全是围绕“家庭”为主题。
后者则是泰国第一个摘得金棕榈大奖的导演。
是枝裕和的电影风格以细腻、克制、充满生活质感为核心。
擅长在平淡日常中挖掘人性的复杂与温暖,形成了独特的电影美学。
比如《小偷家族》:
它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的底层家庭故事,几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家人”。
靠打零工、小偷小摸维持生计。
他们偶然收养了被父母虐待的小女孩,组成临时家庭相互取暖。
然而,随着老人去世、孩子偷窃被抓,这个家庭隐藏的秘密被揭开。
偷窃父子、卖Y姐姐、离家出走的孩子、冒领死人养老金……
明明是没有血缘的一群人,却比原生家庭更懂得爱与责任。
不过,最终在社会规则和现实压力下分崩离析。
展现了底层群体在生存边缘的挣扎与人性的复杂。
底层边缘、家庭伦理、社会制度……简直就是政治正确。
刷奖的味太冲了!!
“我问一嘴,这次的主演人员,不用从港岛里挑了吧?”
前两次为了不落人口实,方冬升在电影里启用了不少的港人。
平心而论,除却几个业务能力和私德都不错的港星,其他人简直就是行业蛀虫。
方冬升实在是不想用他们。
“你连电影被封都不怕,还怕他们嚼舌根?放心吧,他们不敢使绊子的。”
老王一本正经的说道。
韩山平点头,道:
“剧本我送过去审核,那就还是按照《一次别离》的合作模式来,大概什么时候开机拍摄?”方冬升想了想,道:
“差不多得两个月的筹备期。”
“行,演员、剧组还是交给你负责,我跟老王就在幕后帮你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好。”
《小偷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