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当地时间,5月21号。
历时12天的第5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在一片喧闹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关于本次电影节,受到争议的电影还是挺多的。
主要都集中在《儿子的房间》和《钢琴教师》这两部电影。
前者是意大利电影,但是所呈现的社会现实较为模糊。
未能明确指出社会大环境对这个家庭悲剧产生的影响。
这让部分关注社会现实题材的观众和影评人感到失望。
他们期望从影片中看到对意大利社会某一层面的深刻洞察。
而不仅仅是一个家庭内部的情感纠葛。
影片在这方面的缺失使其主题的广度与深度大打折扣。
电影导演南尼·莫莱蒂在意大利影坛一直以独特的创作风格闻名。
他的作品常常带有诙谐自嘲与悲天悯人的小资情怀。
然而,《儿子的房间》与他以往作品相比,风格上有所转变,基调更为沉重阴郁。
一些长期关注莫莱蒂的观众和影评人认为。
这部影片虽然在情感表达上更为深沉,但却失去了他以往作品中那种独特的幽默与灵动。
最惨的是《钢琴教师》。
电影改编自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的同名小说。
影片毫不避讳地展现了女主角爱莉卡极端压抑下的性心理。
她在母亲高压管控下,性压抑与孤独催生了诸如偷窥、自虐、受虐癖等扭曲行为。
比如在厕所用剃刀自虐,去录影带店看色情影片,到露天电影院窥视情侣做爱。
当充满活力的男学生沃尔特闯入她的生活,两人展开了一系列病态暴力的性冒险。
这种对性与心理阴暗面的直白且大胆的呈现,让不少观众与影评人难以接受。
保守派影评人强烈抨击影片内容尺度太大。
认为它过度暴露人性中最不堪的部分,挑战了社会道德底线。
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亵渎,将电影艺术引入了低俗、堕落的歧途。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女主是法国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
后世有一档演综节目,叫《演员请就位3》。
她被节目组重金聘来担任导师,然后被一群“妖魔鬼怪”的演员不断折磨……
关于《小偷家族》的讨论也有,但不多,主要都是夸奖。
影评人对方冬升的这部作品非常友善。
但方冬升心里却沉了沉。
按照以往的惯例来看,戛纳评审团这群叛逆的家伙总会跟大众影评人持有相反态度。
影评人骂的越厉害,电影就越有机会得奖。
倒也不是故意跟大众反着来彰显独立性。
而是他们更执着于在争议中,打捞那些被大众审美惯性忽略的艺术棱角…
本次电影节包括日本、湾省、大陆在内的亚洲军团都推出不少电影远征戛纳。
但最终留下的却是寥寥无几。
方冬升的《小偷家族》,侯孝弦的《千禧曼波》和蔡名亮的《你那边几点》都被组委会通知留下。至于关景鹏的《蓝宇》以及是枝裕和的《距离》则没有收到消息。
按照国际惯例,后面两部电影基本上与奖无缘。
是枝裕和主动留了下来,他期待着“殴斗桑”侯孝弦上台领奖的样子。
刘晔眨巴着大眼珠子,表示自己也要留下,给大哥方冬升加油。
结果被告知如果留下,可能需要自费在戛纳的机酒,刘晔:
“什么时候回去?出来这么久,我想PP了。”
晚上,举办颁奖典礼的电影宫外,一条红毯连接着电影内外两个世界。
剧组被通知留下来,所有人都非常振奋。
尤其是郭雷和张淦仁,毕竟甭管大奖小奖,只要能拿到奖。
方冬升也算是达成了“低配版速通”欧洲三大。
作为在三大电影节都有所斩获的导演,方冬升在国内外导演圈里的地位提升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毕竞某些人连入围都要穷极一生精力。
刚走上红毯,两边立刻爆发出了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尖叫声。
“方,真有你的,我看好你!”
“加油,向着最高金奖冲击!”
“方导,你永远是我的偶像,我专门翘课来看你,一定要拿奖啊!”
听到熟悉的中文,方冬升看去抬眼看去,是一个带着女朋友来的大学生。
他没想到自己的粉丝里居然还有留子。
事实上,在喜爱文艺电影的国外高校圈子里。
方冬升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是留子们拿出去吹捧的对象了。
方冬升朝留子摆了摆手算是打招呼。
进入电影内场,方冬升和巩丽坐在一起,等待颁奖仪式的开始。
颁奖流程从小奖开始,从无足轻重的其他单元开始。
嗯,开始就是姜闻打门。
没错,方冬升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直到看到《鬼子来了》的制片人郑权刚登台领奖时,方冬升才确认自己没听错。
“感谢,感谢戛纳电影节授予姜闻导演法国文化奖一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