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时间,《狙击电话亭》完成了全部拍摄。
杀青。
这次来好莱坞的拍摄,方冬升有种当初刚到京城拍摄《车四十四》的感觉。
跟短暂的拍摄周期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是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了解。
尤其是张淦仁和郭雷,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
原来好莱坞的每一场拍摄,都是经过许多遍的设计,时间拿捏的十分紧凑。
环球的制片团队,宁愿花三天做预案,也不愿在拍摄时多耗一小时。
每多拍一分钟,背后是场地租赁、设备折旧、团队薪酬的连锁成本。
作为导演,方冬升最初拍摄的时候,下意识想掌控全场。
他习惯亲自调整演员台词,甚至帮灯光师移动柔光罩。
但开机第三天,制片人就拿着工会合同找到他:
“导演先生,调整灯光设备属于电工组的工会权限,这会引发罢工风险。”
好莱坞工会体系相当成熟,每个工种都有严格的权责边界。
与国内“导演说了算”的创作生态形成鲜明对比。
更让他们俩大开眼界的是后期协作系统。
每天拍摄结束后,素材会即时分发,剪辑师、调色师、音效团队同步开始工作。
导演第二天早晨就能看到初步处理版本。
很清晰的感受,在国内拍电影,后期像拼图,缺了一块就只能等。
但在好莱坞,所有人都在并行作业,像流水线分拆工序。
“好莱坞的效率不是靠灵感,而是靠像钟表齿轮般咬合的流程。”
张淦仁感慨道。
方冬升点了点头,道:
“这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之一,技术可以靠时间发展。
但是理念的革新需要先打破固有思维的壁垒。
他们的工会体系,表面是条条框框的限制,实则是用明确的权责划分。
让每个工种都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到极致。”
当然,严格的工会什么的方冬升觉得不适合国情,虽然横店也有演员公会。
工会和公会,区别还是很大的。
明眼人都明白,公会只是娱乐性质的花架子而已,如果说非起到了什么作用……
管理群演算不算?
得益于精密的体系高效运转,《狙击电话亭》杀青半个月后的时间里,影片全部制作完成。按照之前的约定,方冬升作为导演和编剧,享有优先剪辑权。
只要通过后期团队、环球审片委员会的审核,电影即可上映。
相反,就只能按照后期团队的想法来完成电影。
其实这两种方法,无外乎都是为了电影好,为了获取更高的票房………
所以,当方冬升的版本交出去审核的时候,环球影业火速通过。
就连唐娜看待方冬升的眼神都变了:
“方,你是对的,审片委员会没有经过任何的犹豫,直接通过了你的版本。
你真的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太多太多。”
开玩笑,他直接照着原版剪的视频,你以为原版剪完之后就不用动了?
看似一段简短的剧情,实际原版不知道修改了多少遍。
既要服务于剧情还要拿捏观众的观影心理,同时还要兼顾市场导向。
方冬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抄作业,能不对么?
市场永远是对的啊!
“那是我的幸运。”
方冬升低调的说道。
唐娜摇头,看着方冬升的眼睛,肯定道:
“不,这是实力的体现,弗兰克看完之后,当即拍板决定通过。
同时,他还建议我们要专门搞个新闻发布会,目的就是为了告诉所有人,我们的电影即将上映。”斯蒂芬·弗兰克,环球影业审核团的主席,同时也是环球影业业务部门总经理。
“当然,需要我配合的话,尽管开口。”
搞宣传曝光嘛,而且还是以方冬升的首部好莱坞电影为噱头。
环球影业的经典套路。
线下的新闻发布会上,方冬升以导演的身份向到场媒体介绍《狙击电话亭》的大致风格以及进度。演员们则是在台上挨个亮相,不过记者们的注意力显然都放在方冬升的身上。
“作为少数在好莱坞执导商业片的华夏爱导演,并且还是第一次在好莱坞执导,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在好莱坞执导商业电影,请问您有压力么?为什么不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文艺片呢?”
“请问这次电影拍摄结束之后,您后续还有在好莱坞拍摄电影的计划么?”
记者们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方冬升则是全程配合着回答。
至于最后一个,方冬升想了想,缓缓道:
“好莱坞目前是全世界的影视中心,它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创作者。
我很喜欢这里,同时我也喜欢借用镜头与观众们交流,所以我在好莱坞同时注册了许多的剧本。期待将他们一一拍成故事,同全世界的影迷们朋友们交流。”
好莱坞的电影创作遵循“故事为王”的原则,剧本正是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