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蛋糕不断被做大(1 / 2)

与唐娜联系方冬升,代表环球影业制片出品《狙击电话亭》不同。

在好莱坞还有一种“牵头攒局、确定核心创作班底,包括演员,再找公司投资”的拍摄模式。这种拍摄路径的成功概率与创作者的行业地位、项目类型密切相关。

如果方冬升刚来好莱坞就采用这种模式,也不是说不可以,但可以肯定的是没人鸟他。

就算有找上门的,要么是没有实力皮包电影公司,要么是八大的小项目。

每年在好莱坞被骗的导演可不在少数。

所以,唐娜最初接触到方冬升的时候,经过再三考虑,他采用了最保守也是风险最小的合作模式。而“导演攒局”的这种模式具有非常高的自由性。

导演能凭借个人号召力或项目创意锁定有市场影响力的演员。

形成“导演+明星”的初步组合,而这会极大的提升对投资方的吸引力。

要知道此时的好莱坞正处于“明星驱动票房”的黄金期。

比如《珍珠港》《古墓丽影》等大片均依赖明星效应。

所以带着已签约的知名演员去谈投资,成功率会显著高于纯创意提案。

经过《狙击电话亭》这一战,方冬升让更多的电影公司看到了他的可能性。

完全有“攒局”的资本。

当然,这样做也有一个弊端。

一线演员片酬普遍较高,常达2000万美元以上。

如果没有资本接盘而提前签下演员,就面临巨额预付金压力。

所以只能提前跟演员签订“意向协议”。

约定演员在投资到位后签约,以此降低风险。

而这期间演员是随时可以另谋他就或者被其他剧组挖走……

所以,对于方冬升的选择唐娜并不意外。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你也可以优先考虑环球,毕竟我们合作的很愉快,不是么?”

唐娜笑呵呵的说道。

环球影业每年对外投资或者自制的电影有很多,其中不乏超一线的大制作。

方冬升此时已经进入高层们的视线并且列为重点。

作为方冬升的“发掘”人,唐娜自然是被公司予以继续合作的重望。

现在的好莱坞仍由八大主导发行渠道。

独立项目若想进入主流院线,需通过他们的“发行协议”。

比如如保底分成、自主发行外包等,而这一步往往需要投资方的背书。

此外,演员经纪公司,像CAA、WME此时话语权极强。

没有行业人脉,直接接触顶级演员的难度较大。

需要先通过经纪人沟通,用项目亮点或者导演实力来说服演员合作。

“当然,有唐娜小姐您这样专业的制片人在,环球绝对是我重点的合作对象。”

嘴上这么说,但心里想的却是:

那就看看八大谁有诚意吧,谁给的钱多,提供的资源多,那就跟谁合作呗。

当然,除了哈维·韦恩斯坦这样的超级大坑比之外。

精明如张伟品,不也在《英雄》的发行上被他狠狠坑了一笔,更别说还有侯孝弦这样的大拿。方冬升小小的奉承一句,唐娜的脸上立刻绽放出花儿一般的笑容。

自从《电话亭》大爆之后,想通过她认识方冬升的电影人没有八百也有一千。

其中不乏一些连她都要巴结示好的大人物。

结果方冬升说的这句话,或许是场面话,但听着很舒服。

眼前这个东方年轻人她是越看越顺眼。

将鬓角的金发别在耳后,蓝色的眼睛里闪烁着莫名意味,脸上浮现一抹促狭:

“方,我已经三十五岁了。”

嗯?唐娜,你不对劲儿。

“35岁的唐娜小姐……”

方冬升刻意放缓语速,目光落在她别在耳后的金发以及微厚的红唇:

“依然是能让环球董事会认真倾听建议的制片人和后期总裁。”

关于新电影,方冬升要做的准备工作有很多。

这是他将在好莱坞的第二部作品,同时也是他想获得商业与艺术达成平衡的一部电影。

眼下这个节骨眼,正处于国产电影黎名之前的黑暗。

只要他现在能够在好莱坞站稳脚跟拿下一席之地,国内未来的电影格局势必有他一份。

当然,前提是他有足够多的支持……

“冬升啊,呵呵,恭喜恭喜,好莱坞这一战,你打的非常漂亮啊。”

听筒里传来韩三平爽朗的笑声。

此时是京城时间的凌晨12点,正好是洛杉矶上午9点。

自从当上中影集团的副董事之后,他已经很少熬夜到晚上十点之后才睡下。

“韩董,您还没歇息啊?”

国内跟洛杉矶有15个小时的时差。

“晚上看了关于《狙击电话亭》的报道,呵呵,不瞒你说,兴奋的睡不着觉。

想跟你打电话沟通来着,可一算时间,你那边正好是后半夜。

这不正好掐着点,想着这会你也应该醒了。

你什么时候回来一趟,老是隔着时差聊天,我这把老骨头可不比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