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书生一听,直接走到了李佑前面,拜服道:“愿为殿下肝脑涂地。”
这种感动,不亚于你被所有人骂废物,在家里睡个觉都要被说是窝囊废,成绩也不好,大学也没考上,穷的兜里拿不出二十块,然后你在街上遇到了个沙书记,他跟你说好好干,明天来我跟前上班。
所以人们不是憎恨世家,而是憎恨为什么世家没看上我。说句大逆不道的话,黄巢当年要是中了第,或者被世家举荐,那他就得是长安城里,最可爱的那朵菊花,谁敢动皇上,他可就要仗剑宿卫皇宫了。
李佑也不是没想过弄一弄门阀勋贵的底气,后来,来的久了,也就放弃了。因为他发现,周围只要是个叫的上名字的,家里最次也是个郡望。更何况,天下第一世家不就是自己陇西李氏么?怎么?自己先抄了自己的家?
他只听说过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故事,还没见过龙自杀转世投胎成屠龙少年的。
(章末会写,有兴趣的看一下,没兴趣的下一章。)
李佑的生活算不舍奢侈,但也简朴沾不上边儿,羊腿必须是新鲜的,进食必须要有汤,李靖和张公瑾一开始还说说他,后来直接加入了他,反正也说不听,自己还能跟着吃点。
“殿下可对此次战役有何看法?”李靖站在一处高地,身旁依次站着中军的将领,李靖看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和已经不远的马邑,对李佑问道。
马邑大家可能不熟悉,说个旁边的关卡大家肯定认识——雁门关。马邑身处黄河几字的右上方,自古是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交战的必争之地。距离突厥牙帐只有一百多公里,也就是一天的路程,人少一点半天就能到。
李佑想了想,虽然他知道是赢了,但是李靖既然问了,自己肯定不能跟个二愣子一样直接说赢了,思考一番后说道:“突厥内乱,北有薛延陀,东有与颉利不和的突利,西为西突厥,,南两处都与我中国毗邻,大体呈现出四面包围之势,如今对我军大好。要是让我来打,我一定效仿汉之冠军侯,单领一支骑兵,直冲突厥王城。使其内乱。”
历代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成功战例大多都如唐灭东突厥一般,这一仗是教科书式的,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主动进攻的成功案例。
先说先期战略,不说李靖的排兵布阵和料敌如神。
以大军压境,随后一支精锐轻骑杀出,避免大军补给和容易迷路的问题,如果对方人少就不用说了,人少你打不过我。人多我就叫人和你正面决战,征集起来的军队是很难疏散的,除非你对你的士兵说,逃命去吧,不然千里迢迢聚集在一起,粮草人心都不是一句话解散的。
我都不用举例子,烽火戏诸侯的事情都知道吧。
而且少量骑兵的机动性十分的强,一般追不上,并不是马跑得有多快,只要不达到质的提升,其实马的速度大差不差,主要还是因为很多时候,追人追着追着队伍就会不可避免的散开,就像是长跑,都在同一起跑线,跑着跑着就成一条线了。
毕竟不是复制体,不可能每个人速度都一样的。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狭长的纵队,后果就是,人家站在你的队伍前面,一枪一个。本来是三万打三千,一追就成了三千打三千了。再追的久一点,队伍还会拉的更长,搞不好就变成了三千打二百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有哪支部队在某处集结被偷袭,或者追着追着,眼看就要追到了,将领突然下令撤退,然后捶胸顿足大喊可惜。这本来是草原人的优势,可李靖被称为军神的点就在这里,用你的优势打你,你的优势就是我的了,那你就只剩下劣势了。
李佑说完后,李靖点了点头,非常认可的说道:“不错,殿下小小年纪有这样的见解,日后可见我中国又有一叫四方蛮夷所拜服的将军了。”
唐人平常不称自己为大唐,只有在很重要的时候,比如高呼万岁的时候才会说,大唐万岁!就像今天我们也不叫自己国家的的全称,只在非常慷慨激昂的时候叫全称,唐只是国号,自古称中国。
“李帅从不夸人,今日怎么夸起燕王殿下了。”张公瑾在一旁适时开口。他的意思无非就是让李佑知道这句称赞不是恭维。
李佑听出了张公瑾的意思,而且和李靖的相处他也知道,这个军神,从来不趋炎附势,主打一个靠实力说话,当初李世民玄武门找他时候他就拒绝了。要不是实力确实够硬,这样的人,不说死不死,青史留名肯定是做不到的,大概会被遗忘在哪个小山村。
所以,对于李靖的称赞,李佑还是很开心的,虽然有抄袭历史书的嫌疑。
“李帅,给我三千人,我带着我的本部人马,直取定襄。”定襄,也就是突厥王城。
(好了想看的留下,不想看的可以下一张了。)
氏族,又称世族,我可能会因为输入法打成士族。顾名思义,就是以族居形式存在的家族,用最简单的姓氏,血缘作为纽带,互相帮衬。然后开枝散叶,到最后名动一方,或者直接渗透皇权,名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