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潜移默化(2 / 3)

动,只能一点一点的削弱。

“父皇的做法是向外开拓,在发展的过程中缓解内部矛盾的同时,滋生出一批新贵。缙绅是无法根除的,既然如此,那便给他们制造对手,让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分化。”李元站在窗前,脑海里浮现出这么一段想法。

无论如何,不能一成不变,正如先生所说,盛世求变,乱世求稳。

内阁总算是拿出了一份具体的条陈,上呈到御前。

李元先仔细的看罢之后,发现内阁给出的解决方案如同隔靴搔痒。

怎么说呢,内阁主张科举推广实学不能着急,应该缓一缓。现阶段应该只在院试一级执行,三年后再进入乡试,十年后进入会试。

总之就是不能立刻在科举中全面加入实学,这样对过去那些专注于四书五经的读书人不公平。

还有就是一些省份,推广实学比较早,比如两广。会试中如果加入了实学的内容,并且占比过大,对天下士子不公平。

嗯,儒家的传统文化中是有很多关于社会公平理念的,只是有理念而已,执行的一塌糊涂。

看着内阁提交的条陈,李元不自觉的皱眉,觉得进度太慢了!

“林相拿回去,与诸公再商议一番,改一改。”李元直接给打了回票,要求改进,但不提如何改。

这是做皇帝的一贯手法,我就不明说意见,让你们去猜。

内阁方面也知道这第一稿是很难通过的,即便如何尽善尽美,皇帝也要挑毛病的。

类似那种甲方让改方案,改了好些回,最后还是第一稿最好的事情,并非一家之事,而是非常的普遍。

这个事情要看怎么理解了,总之作为提要求的一方,找点存在感太正常了。

林如海接过打回的条陈,起身抱手告辞:“如此,微臣告退!”

他也没仔细的问皇帝,到底要怎么改。

只能说内阁大臣不好当啊,如何让皇帝满意这种事情,素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实际上林如海知道皇帝的意思,但他也很无奈。作为首辅,他首先是要让皇帝满意,然后还要让同僚和下属满意。

但怎么说呢,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所有人都满意的事情。

回到内阁,林如海拿出条陈,召集众人开会商议。

“陛下对条陈明显很不满意,大家看看,该如何改。”林如海开门见山,其他阁臣也都一副果不其然的样子。

心里都清楚着呢,还是提交了这么一份东西上去,无他,讨价还价尔。

内阁代表文官集团的利益,文官集团与皇帝之间是合作和斗争的关系,文官集团又代表着天下士绅的利益,两者又是皇帝行事权利的触手以及与皇帝争夺利益的对手。

这就注定了内阁与皇帝的博弈无处不在,在任何事情上,只要不触碰谋反,内阁都要与皇帝进行反复的拉扯,锱铢必较。

遇见强势的皇帝,比如开国君主,内阁处在打辅助的地位,越往后传,皇帝的权威就越弱,内阁的地位就越高。

发起变法的承辉帝,无疑处在对抗中的强势一方。新君李元不是承辉帝,面对父皇留下的内阁,他能做的也只是去争夺强势地位。

没有哪个皇帝愿意被强势的内阁压制,这里因人而异。像万历那种直接摆烂的属于比较奇葩的皇帝。

“陛下可曾限期?”确定要退休的潘季驯,也有点摆烂的意思了。他是无所谓的,你们要对抗就对抗,反正我摆烂,但我可以提出一个角度。

众人听到这个话,全都露出了思索的角度。新君登基要开恩科,却迟迟没有确定恩科的时间,说明要在明年开。

那么,拖时间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拖过今年。

“诸公回去好好想想,明日再说。”林如海也没有立刻要求一个答案,今天先这样了。

众人散去,回去想对策,总之要拿出一个双方都妥协的结果。

李元这边盯着内阁的举动,同时也盯着贾琏那边的进度。

对于面前礼部尚书呈上的恩科奏本,李元根本不想多看一眼,直接让人先收起来,留中不发。

按理说是要开恩科的,但不能说大臣上奏了,皇帝就干脆的答应,必须要拿捏一番。

同样是皇帝安排的事情,贾琏这边一直在稳步的推进。

新的煤铁集团的筹建,贾琏从各个“国企”内抽调了几十个人,又从工程学院即将毕业的学生中抽调一批人提前毕业,汇合皇帝李元那边派来的几十个人,重新组建了一个班子。

事情一点一点的做,班子搭建好之后,确定规章制度,然后将所有的负责人都要学习。

钢铁厂那边比较特殊,因为炉子不能停,所以各级负责人分期学习,煤矿那边也一样,要求不能停产。

新的煤铁集团,设集团总部,下设煤矿和钢铁两个分公司,两个分公司下面,设炼焦、轧钢、运输等子公司。

总之各级部门,条块分明,责任清晰,绝对不允许出现找不到责任人的现象,也不允许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

因此,李元派出的人,主要安排在财务监督等职务上,只要账目清楚了,很多问题都能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