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了一下,试试)
临近贺岁档,营销大战热闹了起来。
今年,是票房高速增长的一年,相比去年增长了百分之26。
新增院线上百家,荧幕增长将近500块。
行业看好今年春节档的票房实现历史性突破。
《集结号》,冯导出品不必多说,票房保障。
《投名状》,李连结的过亿片酬成为最大话题。
而现在,《风声》这部严肃题材小成本也加入战场,尤其让人期待。
今年的影市,中小成本电影表现喜人。
《宝葫芦的秘密》以及《不能说的秘密》这样的千万级别投资中小成本影片票房亮眼。
林远有上部《保你平安》的优秀表现,《风声》又是符合市场潮流的严肃题材,加上目前的舆论战热度。
《集结号》,《投名状》这两部大片的夹击之下,它究竟能有怎样的票房表现?
……
《集结号》方面,败下一阵的华艺开始更换营销路线,向正统转变。
冯小钢避谈之前的言论,开始热泪忆往昔。
“一条大河,波浪宽……”
他甚至哼唱了几首老歌,表达对热情年代的怀念。
这天的宣传活动,上台前,他突然有些郁闷,跟王忠磊吐槽:“从来没这么憋屈过,不骂人,能憋疯。”
“行了,到此打住为好。”
王忠军摇头。
“再多说,片子死了,就完了。我问你,咱们要赚钱,得靠什么?”
冯导抽了根烟。“不是电影吗?”
“是股票!”
王忠军叹口气。
“拍电影才挣几个钱,重要的是上市。别忘了你也是股东。股票才是我们的电影,电影则是为了我们的股票。”
“你特么也绕起来了。”
冯导苦笑,这孙子天天玩哲学,画画,混上流社会。
也不会好好说话了。
王忠军有些担忧。
华艺虽然是内地电影巨头,但影视行业,周期长,回款慢,风险大。
华艺这么成功了,现金流甚至都还是是负值。
上市就不一样了。
股票上市,财富暴涨。
大家一起套现走人,财富自由。
而《集结号》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华艺的估值,以及上市。
出不得半点纰漏。
《投名状》,《风声》。
这两部中影的片子夹击之下,情况有些不太乐观。
林远那里,风险太高,不能再骂了。
接下来必须找到新的营销点。
他抬头看向冯导:“对了,你不是看邓朝轧戏很不爽么?把矛盾公开吧。”
“成。”
冯导确实忍很久了。
换个话题,也行。
……
进入12月,《风声》这边,也开始了宣传预热。
中影宣布,《风声》将于12月26日上映,出于对质量的信心,决定发行八百个拷贝,以扩大电影的覆盖范围。
消息出来后,在行业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去年的《黄金甲》,前无古人的1000个拷贝,今年开始成为大片标配。
《集结号》,《投名状》这样的大片,1000个拷贝大家并不奇怪。
但《风声》,这种中等规模的影片,下这么大赌注。
质量真的有那么高?
并且选择在《集结号》同期上映。
“打起来,打起来。”
大家开始期待贺岁档的大战。
林远,依旧不慌不忙。
对《风声》的宣传,他转型成为科普博主。做了一些功勋英雄的资料片。
同时转发了一些考据类的博客。
最让网民吃惊的,是他甚至还替冯导给《集结号》做起宣传来。
这天,林远在自己的频道放出了一条纪录片。
这是《集结号》的原型,在央视《东方时空》的采访。
网民看到后来了兴趣,纷纷留言。
“林导这么高尚?替别人宣传?
“《集结号》的宣传稿里,说是这个事件改编的。”
“不对,是根据这个事件改编的小说《官司》改编的。”
视频上线后,网民开始关注里面的内容。
原型人物老人已经于2005年去世,录像已经是1999年的了。
这时,又有“好事者”贴上了小说《官司》的原文。
围观的网民们,看完视频后又去研究小说。
有种说不上来的别扭感。
(原文大家自己搜吧。)
帖子下,有人指出,这小说有瞎七八写之嫌。
“跟纪录片里的说法有出入啊。”
“细节也不对,很别扭。”
“像是故意在抹黑。”
一些历史细节的错漏之处开始被扒出。
有考据学爱好者开始指出,小说里的相关描写,属于臆想,编造。
帖子发出后,慢慢开始发酵。
之前林远的博文扒了《拯救大兵瑞恩》。
这次,又